(一)肌肉组织的损伤(主要是炎症)与肌肉组织的生理变化有关
长期的训练会使肌肉体积增大,而肌肉体积增大后,其周围的筋膜没有足够的弹性。当肌肉处于工作状态时,大量的小血管扩张以增加肌肉的血液流量,这样使得肌肉的体积进一步扩大,引起相对性肌肉组织缺氧,细胞内环境也发生变化,乳酸形成,体液从毛细血管渗出,肌肉内水肿就会随之出现。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肌肉间隔的压力而影响血液循环,间隔内肌肉收缩牵引骨膜,引起骨膜的炎症反应,进而发生疼痛现象。
(二)“杠杆原理”下的爆发式用力,使肌肉超限收缩而受伤
下肢快速下压着地,上体快速绕支撑点向前转动。是田径项目中最常见的动作。如过栏时,摆动腿下压着地,身体快速前移;起跳时,起跳脚前伸着地并快速蹬伸;投掷项目中的左侧支撑等。在这些动作中,脚着地后,身体实质上是绕支撑点转动,着地脚要达到强有力的蹬转效果,它必须有效地利用转动原理,也就是杠杆原理。从解剖学角度讲,韧带和肌肉附着在关节附近有一个较短的力臂,地面反作用力相对支点的力臂通常远大于韧带和肌肉的力臂,反作用力力臂远大于肌力臂,这就意味着较大的反作用力(外力),就迫使肌肉必须产生出更大的肌力(张力),当运动身体要快速移过支撑点并迅速转为强直蹬伸时,就需要有极大的反作用力来作为动力,相对的肌力就必须更大,获得更大肌力的结果,就极易使肌肉韧带在收缩发力过程中超过承受的最大负荷而损伤。
(三)长期疲劳性负荷是引起肌肉组织慢性损伤的最主要原因
重复的小负荷也会引起肌体组织损伤。身体的任何部位在受到重复的机械负荷作用下,通过不断积累的磨损或疲劳,机体组织的机能都会下降,从而使肌体对负荷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下降。在田径运动项目中,跑与竞走运动员多发生这些损伤,当人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几乎垂直通过下肢到上体,逐渐为人体的肌肉骨骼等组织吸收。当人跑动时,腿的方位与地面构成一定的夹角,这样,来自地面且比静止时反作用力大得多的冲击力就会直接作用于下肢并将力向上传递。在田径技术中,化解这一冲击力的有效方法是着地时脚“扒地式”的滚动效果,由于周期性动作时间长,运动员着地时的这种“扒地式”的滚动效果会随体力的下降而减轻,从而使力直接作用于小腿,疲劳性的肌组织炎症就是这样产生的。
(四)田径运动中引起肌肉损伤的其他因素
运动员精力不集中,疲劳状态下训练或者肌体在相对疲劳状态下的意外受伤在田径运动员受伤人员中占有一定比例,这种状态下受伤也与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外界环境有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