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彭博社《商业周刊》网站12月12日文章,原题:如何用中文说“健身房常客”?杨磊(音)紧绷的T恤衫凸显他令人羡慕的肱二头肌。29岁的他是某健身房的私人教练。在杨出生的1984年,中国差不多没人听说过商业健身房。国内和国际健身连锁店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到杨高中毕业时,报考体育大学,为一种新职业做准备似乎顺理成章:那就是成为全职私人教练。在京沪等大城市,这是收入颇丰的职业。私教每小时一般收35到200美元,这个钱要与俱乐部分。
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创始人雷小山表示,对污染和各种食品安全丑闻的担心,使城市人更关注健康。快速城市化导致的久坐和肉类与乳制品摄入增多让中国人面临更多健康挑战,包括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
荷兰某咨询企业的西奥·亨德里克斯认为,“未来20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健身市场,就算仅有4%的中国人进入健身房,也需在未来20年内新建3万家俱乐部。(目前仅1%的中国人是健身房俱乐部会员,美国约为15%)。
新生的中国健身产业规模有限但增长迅速。据澳大利亚商业信息公司IBISWorld报告,2004年中国有1434家商业健身房,年收入约5.82亿美元;201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增至5749家和36.9亿美元。该公司预测,2018年中国的健身产业将价值68.3亿美元,雇员人数将接近25万。
目前,没有任何健身连锁企业执中国市场之牛耳。北京和上海在该行业总收入的占比分别为20%和18%。去健身房的人里,70%年龄在19岁至40岁之间。
不久前,中国健身房还两极分化明显:低端的供军人和警察练哑铃,高端的则是被暴发户用来炫耀的社交俱乐部。在私人教练杨看来,未来健身房的扩张推动力将来自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过去,人们只是想到健身房炫耀自己,现在人们更懂得美和健康的好处。”(作者克里斯蒂娜·拉尔森,丁雨晴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