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网徽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

第十五章:运动疲劳与恢复过程

时间:2014-04-23   来源:健美网  作者:www.muscles.com.cn

  1.整体疲劳

  整体疲劳是指由于运动使全身各器官机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的疲劳,也称全身疲劳。如马拉松、足球比赛等可造成全身疲劳。

  2.局部疲劳

  局部疲劳是指身体某一局部进行运动使该局部机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的疲劳,也称器官疲劳。

  整体疲劳和局部疲劳密切相关,局部疲劳可以发展为整体疲劳,而整体疲劳往往包括着以某一器官为主的局部疲劳。

  (三)按运动方式划分

  1.快速疲劳

  快速疲劳是指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快速疲劳产生快,消除也相对较快,在大强度运动中一般易出现快速疲劳。

  2.耐力疲劳

  耐力疲劳是指强度较小、长时间运动引起的疲劳。如马拉松、长距离游泳等可以产生耐力疲劳,耐力疲劳的发生较慢,

  但恢复时间也相对较长。

  (四)按照身体器官划分:

  骨骼肌疲劳、心血管疲劳、呼吸系统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其特点

  (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

  1.中枢性疲劳

  中枢性疲劳系指发生脑至脊髓部位的疲劳。其特点是:

  ①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功能紊乱,改变了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疲劳时,神经冲动的频率减慢,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

  ② 中枢内代谢功能失调,表现为大脑细胞中ATP、CP水平明显降低,血糖含量减少,r-氨基丁酸含量升高,特别是5-羟色胺和脑氨升高,可引起多种酶活性下降,ATP再合成速率下降,从而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导致疲劳。

  2.外周性疲劳

  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肌肉接点到肌纤维内部线粒体。这些部位中发生的某些变化与运动性疲劳有着密切的联系。

  (1)神经肌肉接点 (2)肌细胞膜 (3)肌质网

  (4)线粒体 (5)收缩蛋白

  (二)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极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运动的负荷和性质不同,对人体机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疲劳产生的特征也不相同(表15-1)。

  

 

  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疲劳是因肌细胞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较大强度,较短时间运动所造成的疲劳往往是由于乳酸堆积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疲劳往往与肌糖原大量消耗、血糖浓度下降、体温升高脱水和无机盐丢失有关。在非周期性运动项目中,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和动作技能的复杂程度是影响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习惯性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和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而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则较易产生疲劳。静力性运动疲劳的产生就其细胞代谢来讲和短时间大强度运动项目的运动性疲劳相似,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流量减少以及憋气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更为明显。



二维码
分享到: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